当青铜器的铭文遇见代码,当唐墓壁画的色彩碰撞算法,历史与未来在此刻交汇。西北工业大学艺术教育中心联合陕西省七大国家一级博物馆,重磅推出博物馆美育系列课程,带你用工科思维解码千年文明,用艺术灵感点亮创新火花!
【课程简介】
我们深刻理解博物馆在高校美育创新中的独特作用,基于“博物致知·以美润心”理念,精心设计了馆校融通、双向赋能的博物馆美育系列课程。课程涵盖“通识理论、审美素养、实践创新”三大维度,构建起“通识理论基础类课程——审美素养提升类课程——创新实践拓展类课程”分层递进的阶梯式课程体系。
整个课程体系共16 门课程(如下表1 所示),其中,通识理论基础类课程7 门,审美素养提升类课程5 门,创新实践拓展类课程4门,计划用2 年时间分批分期建设、梯次运行上线,形成“对话·深思·创意”立体递进式的博物馆美育课程体系。
博物馆美育课程体系概览:
课程类别 | 课程名称 | 课程简介 |
通识理论 基础类课程 文物里的 “跨学科密钥” | 馆长带你看文物 | 告与其云游百遍,不如与馆长同行一次。 |
博物馆与文明对话 | 不止是倾听,更是对话,开启文明大门的密钥。 |
汉代文物中的 文化信息 | 以文物为媒,领略汉文化雄浑风骨的伟大时代。 |
博物馆里的 周秦汉唐 | 洞悉不同时代审美流变的内在逻辑。 |
“十大考古新发现” 中的文明印迹 | 跟随考古发现揭示中华文明的演进脉络。 |
博物馆里的意象 | 探寻博物馆中的器物的审美与美学演进。 |
文物里的华夏美学 | 理解中华审美精神的多元性与连续性。 |
审美素养 提升类课程 文化符号的 “转译工坊” | 博物馆里的汉字 文化与审美解读 | 解码文物上的文字故事,感悟汉字的魅力。 |
碑林馆藏书法 文化解码 | 直面千年碑刻真迹,读懂汉字里的文明密码。 |
博物馆里的 音乐文化 | 聆听文物的乐章,跨越时空的音乐美育之旅。 |
文物中的古典舞 审美赏析 | 用身体“解码”文物,激活历史中的曼妙舞动。 |
线的艺术 | 用最凝练的艺术语言表达最丰沛情感的力量。 |
创新实践 拓展类课程 文物IP的 “创意再造” | 博物馆文物 版画创作 | 刻印之间,与文物展开一场跨越时光的对话。 |
博物馆文物的 创新设计 | 以数字技术为古老文明进行全新的视觉创造。 |
西安博物馆艺术与历史研学 | 开启研学之旅,探索中华艺术的璀璨脉络。 |
考古遗址探访与 博物馆研学 | 在考古研学中建立遗址到展厅的完整认知链条。 |
【课程亮点】
跨学科融合:文博专家+艺术博士+工科教授,多视角破解文物中的科技与美学密码。
沉浸式体验:走进考古工地、碑林拓印、版画创作,让文物从“展柜标本”变成你的“创意素材”。
馆长亲授:七大博物馆馆长带队,零距离触摸国宝,聆听考古现场的独家故事。
美育赋能:从文化认同到审美表达,培养既能设计火箭、也能解读饕餮纹的复合型人才!
【适合人群】
这门课为谁而开?
工科生:为技术注入文化灵魂,让毕业设计“有根有魂”。
艺术爱好者:在文物中寻找灵感,升级审美“操作系统”。
行动派:想体验“博物馆里做实验”“考古工地玩探勘”的硬核玩家!
让我们不期而遇!
【本学期开设课程】
2025年秋季学期,6门精品课程限时开放,30个席位/课。
1.《馆长带你看文物》馆长天团亲自导览!从石峁王国到丝路西市,用第一手考古发现还原文明现场,让历史“活”在眼前。
2.《博物馆与文明对话》文物如何讲述中国?从设计美学到科技保护,解锁文明传承的底层逻辑。
3.《文物里的华夏美学》青铜的狞厉、盛唐的飞扬——用美学理论解读文物,读懂中国人的审美基因。
4.《博物馆里的意象》16学时速通五千年!从史前陶器到唐宋书画,掌握“阅读”文物的超能力。
5.《碑林书法文化解码》在千年碑刻前提笔临摹,用刀痕墨韵理解书法中的空间结构与情感张力。
6.《博物馆文物版画创作》以刀为笔,以木为纸!将文物纹样转化为现代版画,完成一场跨越时空的艺术对话。
【选课方式】
选课通道即将开启,请登录“翱翔教务”,抢占30个席位/课,手慢无!
同学们可扫描下方二维码查看博物馆美育系列课程详情!课程详细介绍(含课程负责人、课程团队、教学安排、考核方式与推荐书目)。
